您好,欢迎来到米胖旅游商城![用户登录]   [免费注册]

翠云廊

翠云廊

图片由文太勇提供,共被查看4617.

摄于
标签:

图片说明:

翠云廊以剑阁县城为中心,东至阆中,西至梓潼,北至昭化。绵延300余里,像绿色巨龙,沿着起伏的山峦,跨越深涧沟壑,蜿蜒曲折,蟠环在古驿道上。翠云廊雄伟的气势,翠绿的姿态,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描绘讴歌,令古往今来的游人倾倒。


  远望翠云廊,像一条莽莽苍苍的长龙,逶迤于崇山峻岭之间。身临其中,又如一条浓绿欲滴的翡翠画廊,溢彩流辉。古蜀道像裹着绿色的绒毡,大地因之而显得格外秀美,山河因之显得更加壮观。


  千百年来,翠云廊古柏累受天灾人祸的袭击,而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古柏9233株。虽然比原规模小了许多,但气势如故,古貌犹存。加之有成林成片的中、幼柏树群陪衬,使素有“柏木之乡”美称的剑门山区倍添秀色。根据多方考证和大量的史料证明,这些古柏并非一朝一代的产物,是自秦代以来历代劳动人民以血汗栽植而成。在翠云廊各段抽样调查的900多株古柏中,胸径2米以上的有7株,1.8米至2米的86株,1.5米至1.7米的363株,1米至1.4米的854株,1米以下的669株。这说明翠云廊古柏不是一次栽植而成,而是历代不断栽植而形成的历史产物。


  根据文献记载和科学工作者对现存古柏研究考察以及民间的传说,古蜀道上大规模植树有6次。


  第一次是秦朝。秦始皇修阿房宫,曾在蜀中大量伐木。杜牧在其《阿房宫赋》中有“蜀山兀,阿房出”的描写。蜀中百姓怨声载道,秦始皇为平民愤,倡导在驿道旁植树。他还下令在全国各驿道种植松柏,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。此后群众便把这次植的树称为“皇柏”。据科学工作者考察,凡胸径两米以上的古柏,树龄约2000多年,应是秦代所植。


  第二次是三国时期。相传张飞当年为巴西(今阆中县)太守,军政往来频繁。当时的剑阁道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,为适应政治、军事上的需要,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,军民同心协力,完成了植树任务。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“上午栽树,下午乘凉”的神奇传说。据考,翠云廊上两米左右的古柏当是“张飞柏”了,而今“张飞柏”在剑阁人民群众中已成了翠云廊古柏的代名词。


  第三次是东晋时期。剑门山人曾在驿道两旁大量种植古柏,当时叫栽“风脉”树。尚书郎郭璞为此写了《种松记》刻于石碑。这碑到了宋代,由于风雨剥蚀,当地人又请大文人苏轼重书碑文,今碑刻仍存武连觉苑寺内。估计翠云廊上一米七八左右的古柏就是这时所植。


  第四次是唐代。相传唐天宝年间(公元742—756年),杨贵妃喜欢吃川南荔枝,玄宗皇帝命人快马加鞭,连夜运送。为保持荔枝鲜味,令百姓沿途种植柏树,剑门山人民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栽补,使翠云廊初具规模。


  第五次是北宋时期。据《宋会要辑稿·方域·道路》记载,宋仁宗诏令:“自凤州至利州,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,沿官道两旁,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。”又是一次大规模植树,并且延伸到了整个蜀道。


  第六次是明朝。明正德年间(1506—1521年),李璧(字白夫)任剑州知州时曾对南至阆中、西至梓潼、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了整治,并沿路大量被植柏树。因而同治《剑州志》所载清人乔钵《翠云廊》诗序云:“明正德时知州李璧,以石砌路,两旁植柏数十万,今昔合抱,如苍龙蜿蜒,夏不见日”。翠云廊从此形成了宏伟规模。

 正在获取照片评论...

你必须注册成为米胖用户才能发表评论。如果你已经是米胖用户,请先登录

1 - 3 >> 3



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