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禺番禺地形

[编辑]
 区内地势由北、西北东南倾斜,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的低丘,南部是连片的三角洲平原。现境域构成的比例,低丘约占10%,河滩水域约占35%,冲积平原约占55%。 

    一、地貌发育简况

    珠江三角洲原是浅海湾,海水汪洋,岛丘错落。后来经过海洋平面的巨大变化,沙泥淤积,逐步发展形成三角洲。番禺冲缺三角洲的发育形成,主要是西、北江干流在通过顺德市桥丘陵间缺口后,沿丘陵向四面扩延,自西北向东南伸展。 

    区内三角洲多有蚝壳层。灵山东涌、鱼窝头一带淤泥中的蚝壳层,经C14测定为1680±90年,即约在晋代该处仍是水深6~7米的浅海。同治版县志引《水经》郦注云:“海在郡城南,沙湾、茭塘两司,地多边海。”唐《元和郡县志》载:“大海在府城正南七十里。”这些文字记载亦表明,1000多年前,沙湾以南的灵山至东涌一带仍是浅海。

    宋代以后,淤积伸延。明代以来,沙坦更不断浮生,相连成片,沙田已移至大岗、黄阁一线以南。至清代,旧称鸟珠大洋的万顷沙,洲坦出露,开垦成田。据推算,从沙湾紫坭到万顷沙,唐代每年南延约30米,宋代每年南延约35米,明、清每年南延约38米。从1930年至1959年这30年间,向东南伸延2.5公里,年均约延85米,增地约800亩。80年代中期以来,有组织地较大规模围垦,年均增地9000亩。 

    二、地貌类型的特征 

    区内地貌大体可分为市桥台地、南部三角洲、海涂、平原残丘四类。 

    (一)、市桥台地 

    即区内北部低丘地区,包括大石、钟村、化龙的大部分,还有石碁、石楼、沙湾的一部分。台地的地质岩层,大都是下古生代变质岩及侏罗系砂岩、页岩构成。台地久经侵蚀、风化壳厚,以低丘岗地为主,方圆数十里,蜿蜒起伏,乍断犹连。较高的有大乌岗(海拔226.6米)、青萝嶂(海拔198.2米)、浮莲岗(海拔116.6米)、莲花山(海拔105米)。山包多呈平圆,坡地大都平缓。建国后,近村缓坡多开发耕作,梯田约占30%。80年代,大石至市桥、市桥至莲花山、市桥至南村和新造沿公路线的低丘,不少经人工推平,兴建厂房。 

    (二)、南部三角洲平原

    市桥至莲花山公路以南的大沙田区,包括榄核、灵山、大岗、横沥、万顷沙、南沙、黄阁、东涌、鱼窝头全部及石碁、石楼、沙湾的大部分。本区地面平坦,由北、西北向东南降低。平原水网密布,连片的耕地,或蔗或稻,一望无际,间有丘陵残山点缀,较高的有黄山鲁(海拔295.3米)、大山乸(海拔224.6米)、十八罗汉山(海拔127.3米)。本区主要是沙田,还有围田和少量岗地。围田是指耕作较早的老围田,沙田是指近期开垦耕作的新围田。老围田田块小,一般有50亩。老围田处三角洲顶部,田面较高,靠河水灌溉,潮灌天数每月少于8天。新围田即沙田,分高、中、低沙田。高沙田(田面高程0.6至1米),月潮灌天数少于10天,以灌溉为主;中沙田(田面高程-0.2至0.5米),每月可上水20天,排灌自如;低沙田(田面高程-1.9至-1米)地势低,易受渍。 

    (三)、海 涂

    集中分布在县境东南的万顷沙、南沙、新垦的沿岸,其范围东起伶仃洋,西至洪奇沥,北接虎门口,南抵淇澳岛。按—5米以上高程计,海涂面积近30万亩,约占全省海涂面积的12%。海涂地形呈带状,北西—南东向,与海岸平行延伸,宽广平缓。 

    (四)、平原残丘

    原为古海湾的岛屿,经过三角洲的沉积,留下平原残丘。主要有灵山龟岗、大岗客家村龙头石、黄阁乌洲岗等,均有海蚀遗迹。 

    70年代前,区内被河流水道分隔为大小岛陆30多个,80年代至90年代初,筑建了公路桥梁140多座,过去各洲岛间靠水路相通,而今多可桥路相连。

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-09-29 15:49:36 查看历史版本

城市名:
入住日期: yyyy-mm-dd 退房日期: yyyy-mm-dd
价格范围: 宾馆名:
什么地方?
入住日期: yyyy-mm-dd 退房日期: yyyy-mm-dd
餐馆
  • 关  键  字:
  • 出  发  地:
  • 价格范围:
  • 行程天数:

番禺旅游回答

暂时没有问答

番禺旅游攻略